學習雕刻鏡中時光
因莊若先生的介紹及慷慨分享,我在某年假期中看了一系列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那大概是這十年來最愜意的時段了;早午餐後,在椰子屋餐廳樓上,或一個人,或同適耕莊來的學弟,和著鑽進木窗格的陽光,播放莊主年輕時收集的錄像帶。
最記得電影《鏡子》的開端,一個患有語言障礙的青年正在接受治療;還有忘了哪一幕主角被母親打來的電話吵醒,他用沙啞的聲音對答--這很貼切地反映了我們受到局限的表達能力,尤其對親人、對母親的感覺很多時候都難以啟齒--除了語言和性格上的局限,我想也是因為那種關愛並非瞬間能夠傳達,而是必需靠一生的完整景象來表明的緣故。
後來也買了導演的著作《雕刻時光》,但看得很慢,偶爾作筆記,到現在竟還沒看完,只記得序文中提到一位年輕女孩看了《鏡子》後寫給她母親的信,大意是說一個人所能使用的語言如此貧乏,她相信除了用文字包裝的感情之外,還有更動人的真正的溝通方式。這裡摘錄:
『一個人每天所使用的語彙有多少?一百、兩百、三百字?我們把感情用文字包裝起來,企圖用文字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各種情感,而事實上它們卻是語言無法傳達的。羅密歐向茱麗葉吐露的美麗辭藻,既生動又露骨,但是它們所傳達的卻遠不及讓羅密歐心躍出口、呼吸困難,以及使茱麗葉神魂顛倒那種真實感受的二分之一。尚有另外一種語言,另外一種溝通的形式:透過感覺和影像。這種溝通消弭了人與人之間的嫌隙和爭戰。以意志力、感情和情緒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障礙,使人不再對立於鏡子的兩端,不再對立於門的兩端。銀幕上的圖框消失了,過去一直被區隔的影像世界向我們迎面走來,成為真實的事物… 這一切並不是透過小安德烈所產生,而是塔可夫斯基本人親自對觀眾侃侃而談,彷彿沒有死亡,只有永生,時間是完整的,不曾被分割,如同其中一首詩中所描述:「同桌並坐著曾祖父和孫子」的確,媽,我是完全從感性的角度來欣賞這部電影,但是我相信還有其他不同的角度可以切入,你呢?請務必回信告訴我。』
( 摘自「《雕刻时光》序」,原文見 http://www.menggang.com/movie/russia/tarkovsky/mirror/mirror-c.html )
不管當時或現在,我畢竟未能明白很多導演透過細節傳達的訊息,但電影實在太美了,回憶一樣的甜美。這些年我常常疑惑是否一部分回憶已經死去;今天在網絡上看了導演受訪的片段,才知道都還活著。不是有說三十歲是更好的二十歲嗎?我完全認同這話了。
我先是看Part 2
再看Part 1
有位念電影的朋友曾說「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除了拿來看,也是拿來拜的」。呵,我設想自己身處他的行業,定也會有如此敬仰的心態。導演說:「如果世界是完美的,藝術便沒有價值」。這似乎有些悲觀,但也不盡然。因為所有事物都藉著正負達到平衡,這是存在的法則,否則宇宙萬象也就蕩然無存了。導演又說:「年輕人要學習愛上獨處--這並不意味著要變得孤獨,而是指不要對自己感到厭倦」。嗯,我們大都習慣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我甚至到現在才切實體會到能夠借由別人的經驗來學習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不禁為自己往日的執拗感到汗顏。
Labels: 淺義式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