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光影摩天輪:看林麗娟《理髮店的女兒》
周末去了馬來西亞華人電影展。星期六下午看的幾部片子,因為有點醉翁之意,加上先前已談得很多,這裡不著筆墨,私下倒可以暢談一番。(囧)
晚上看林麗娟的《理髮店的女兒》。演員很好,除了教車那位大叔還過得去、修家具的阿海在海邊有點過不去之外,其他都是讚的。女主角很美,導演大方得體,都到了現場,都做黑裝打扮,頗有電影頒獎禮的氣派。有幸親聞兩位現身說法,聽到最直接的解讀。
![]() |
導演林麗娟(左)、女主角黎慧敏(右)。 |
![]() |
林麗娟(前)、黎慧敏(後)。(照片取自馬來西亞華人電影展FB專頁。) |
電影畫面很美,片尾看製作名單,攝影師是宋文忠,聽朋友說他拍過蔡明亮的電影。指導美術的是李天爵,谷歌後才知道他2009年得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跟宋文忠一樣是《臉》的大將。黃楚原配的樂,雙拇指讚好。
《理髮店的女兒》跟大多數本地電影一樣,犯了跳格式剪接的輕率——雖說剪了十三個版本,認真程度令人欽佩,但有些片段畢竟格格不入。導演說是為了讓電影「沒那麼硬 / 或者更硬一點」。
許通元(馬華文學館主任、電影展節目策劃) 提出邱涌耀的《鸟屋》也拍马六甲,不同的是涌耀的景以「美」居多,而《理髮店的女兒》則呈現出馬六甲斑駁的磚瓦、下水道、陋巷等較「丑」的一面。導演回說這些歲月和歷史所形成的斑駁,並非美術所能鑄造,對她來說其實是很美的。這點我非常認同,也許因為本身是馬六甲人的緣故,因此早已和片中景色建立了某種私密的情感。
這部電影有很多從內裡「偷窺」的鏡頭——從理髮店的家事、母親紅杏出牆、女兒繁複的心事,到老街的蕭條、竹具店暗處窺看老店的寂寥...... 所有生活中不為人知卻又無可避免的落寞,或浮光掠影,或刻骨銘心,電影讓這些都歷歷在目。
當晚同行的夥伴都說這部電影內容不夠豐富,我倒覺得已經夠精彩了。片中突然出現的「大馬之眼」最礙眼,反而是林麗娟用光影搭建的摩天輪讓人感到踏實。就大馬電影現時的氣候而言,這是我個人第二部最喜歡的本地長片吧。期待林麗娟的下一部作品。
《理髮店的女兒》電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