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3, 2012

搭乘光影摩天輪:看林麗娟《理髮店的女兒》

周末去了馬來西亞華人電影展。星期六下午看的幾部片子,因為有點醉翁之意,加上先前已談得很多,這裡不著筆墨,私下倒可以暢談一番。(囧)

晚上看林麗娟的《理髮店的女兒》。演員很好,除了教車那位大叔還過得去、修家具的阿海在海邊有點過不去之外,其他都是讚的。女主角很美,導演大方得體,都到了現場,都做黑裝打扮,頗有電影頒獎禮的氣派。有幸親聞兩位現身說法,聽到最直接的解讀。

導演林麗娟(左)、女主角黎慧敏(右)。
林麗娟(前)、黎慧敏(後)。(照片取自馬來西亞華人電影展FB專頁。)

電影畫面很美,片尾看製作名單,攝影師是宋文忠,聽朋友說他拍過蔡明亮的電影。指導美術的是李天爵,谷歌後才知道他2009年得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跟宋文忠一樣是《臉》的大將。黃楚原配的樂,雙拇指讚好。

《理髮店的女兒》跟大多數本地電影一樣,犯了跳格式剪接的輕率——雖說剪了十三個版本,認真程度令人欽佩,但有些片段畢竟格格不入。導演說是為了讓電影「沒那麼硬 / 或者更硬一點」。

許通元(馬華文學館主任、電影展節目策劃) 提出邱涌耀的《鸟屋》也拍马六甲,不同的是涌耀的景以「美」居多,而《理髮店的女兒》則呈現出馬六甲斑駁的磚瓦、下水道、陋巷等較「丑」的一面。導演回說這些歲月和歷史所形成的斑駁,並非美術所能鑄造,對她來說其實是很美的。這點我非常認同,也許因為本身是馬六甲人的緣故,因此早已和片中景色建立了某種私密的情感。

這部電影有很多從內裡「偷窺」的鏡頭——從理髮店的家事、母親紅杏出牆、女兒繁複的心事,到老街的蕭條、竹具店暗處窺看老店的寂寥...... 所有生活中不為人知卻又無可避免的落寞,或浮光掠影,或刻骨銘心,電影讓這些都歷歷在目。

當晚同行的夥伴都說這部電影內容不夠豐富,我倒覺得已經夠精彩了。片中突然出現的「大馬之眼」最礙眼,反而是林麗娟用光影搭建的摩天輪讓人感到踏實。就大馬電影現時的氣候而言,這是我個人第二部最喜歡的本地長片吧。期待林麗娟的下一部作品。


《理髮店的女兒》電影劇照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虛實

看了鐘怡雯在聯合報的評論,再看她文中提到的得獎文章,只是苦笑。

且不談鐘怡雯的散文也含大量虛構元素,也不論得獎散文的虛實,鐘所提及的道德問題是值得探討的,雖然她的論點不夠讓人信服,畢竟從一篇文章怎能斷言虛實,後面的曲折是圈外人看不清的。而她在聯合報揭穿時報文學獎的內幕,是否有違道德規範──這畢竟也不是我們圈外人能明白的。

這裡引用旅法作家邊芹的話:「凡是看不到"自覺和有意"這一層或拒絕看透這一層的人,一般就永遠停在了檻前。」 (邊芹:"向西看的那個檻")

看文學,我們也許就是「停在檻前的人」。而檻外讀者恰恰又是文學賴以立足的梁柱,文學若老是留在檻內,老是說自己的故事而不參與外頭的世界,這個世界又何需文學的滋養?

近年讀的散文屬邊芹的作品較為對味。可她低調得很,不知來歷,簡介都是名副其實的簡介。或許她寫的多是對歷史和時事的觀察,以及在另一個城市所整理出來的生活經驗,關鍵不在虛實,也不是自己無病呻吟,因此易讀而且不會讓思想往檻裡鑽,反而是作者拿好東西給檻外人欣賞了。

背景音樂是Mojave 3的舊作"Ask Me Tomorrow" ──Neil Halstead加Rachel Goswell是近日最對味的組合了。夢幻音樂,不虛不實的,是真真切切的音樂。